中国抗癌协会 田湖
古老的东方哲学早已揭示,世间万物皆在“合”的秩序中衍生发展。在医学领域,从混沌初开、浑然一体的古代医学,到学科精细划分、专业各司其职的现代医学,再到如今樊院士提出“肿瘤防治,赢在整合”的整合医学理念,就像山间的溪流一样,分分合合,最终回归大海!可以说医学经历了“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的过程,这其中无不彰显着“合”的非凡魅力与磅礴力量。
一、从历史长河看, “合” 成为历史必然
当樊代明院士在《合之策(一)》中怀着一位医学家的浪漫主义情怀写下“藏峰俯瞰,云霞漫天”的诗意开篇时,其背后暗含的正是贯穿人类文明史的“合与分的哲学”。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到两河流域的城邦兴起,从《易经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辩证思维到赫拉克利特“对立统一”的哲学命题,“天下大势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”从未只是简单的历史循环,而是文明螺旋上升的内在驱动力。
在医学领域,这种辨证逻辑尤为显著。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“体液学说”,将人体视为由血液、黏液、黄胆汁和黑胆汁构成的整体系统,这与《黄帝内经》“阴阳平衡”的整体观遥相呼应。随着时间车轮滚滚向前,科学技术的曙光穿透蒙昧,16世纪维萨里《人体构造》问世,解剖学开启了医学精细化大门,此后医学如繁茂大树,枝干不断细分,内科、外科、儿科、妇科等专科林立,亚专科更是不胜枚举,再到微观层面,细胞生物学、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从细胞分子层面深入探索人体奥秘。专科化、精细化发展让医学在特定领域深度掘进,诊断与治疗手段日益精准高效,攻克诸多曾经的疑难杂症,极大地推动医学进步,也无不彰显“分”的力量推动技术突破的辉煌。
当“分”走向了极致,当现代医学在学科上越分越细,我们却常常忽视作为 一个活生生“人” 的整体存在。各专科各自为战,犹如盲人摸象,医生局限于专科视角,难免进入忽视患者整体状况的境况。比如,肿瘤治疗中,外科医生只专注切除肿瘤,化疗医生多聚焦药物作用,放疗医生则关注射线精准度,却常忽略患者心理状态、营养状况及社会支持系统对康复的关键影响,导致治疗方案缺乏整体性与连贯性,很多患者进入晚期后,各种技术手段凌乱登场后,进去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,最终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长期生存。这种 “见病不见人” 的困境,恰恰印证了《合之策》中“降维过度,升维遇艰”的哲学洞察:当 “分” 的极致导致认知碎片化,“合” 的回归便成为历史必然。
二、学科细分时代的尴尬困境
人类文明的认知进程正在经历深刻的“分合悖论”。当17世纪弗兰西斯?培根提出"知识就是力量"时,分科治学的浪潮推动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走向精深,但四百年后的今天,现代学科体系的精细分化正在制造一种"专业深井"现象——各学者在各自领域越挖越深,却逐渐失去跨学科交流的能力。
现代肿瘤医学的分科精细程度已达历史顶峰,外科、化疗科、放疗科、靶向治疗科、影像科等数十个专科林立,这种专业化分工虽在局部治疗领域取得突破,却导致患者整体诊疗的碎片化,产生了临床实践中技术精进与疗效瓶颈的悖论。目前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完成0.1毫米级的精准操作,手术的精细化程度站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;PET-CT 能捕捉毫米级的肿瘤病灶,极大丰富了医生的诊断手段;全球各种抗癌新药如雨后春笋,层出不穷,一个又一个的临床研究在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武器。然而,患者生存预后的提升幅度却远低于技术进步的速度。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从2015年的40.5%,提升至2022年的43.7%,近10年增幅为3.2%。与在肿瘤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相比,患者生存改善未来仍有漫长的路要走。
学科分化的最深层危机,在于其正在挑战医学的文化根基,容易使肿瘤防治陷入"技术至上"的异化陷阱。当医学越来越看重各种精细化、专业化的技术手段;当肿瘤被简化为影像报告中的低密度影、基因检测中的突变位点;当我们用冰冷的数据堆砌替代了对患者生命体验的关怀时,医生便容易失去把握生命整体的能力,即失去了看见 "人" 的能力,“仁心仁术” 的古训便逐渐被技术的潮流淹没。
《合之策(二)》中 “病为数码,人成器官” 的警示,正是对这种异化的深刻警示。樊代明院士指出,“医学若仅仅被技术‘绑架’,便会失去其应有的‘温度’;若被资本‘裹挟’,则可能磨灭其本真的‘人性’。”2025年作为中国抗癌协会的“文化建设元年”,我们要以人文为锚,让技术回归工具本质,打造“中国抗癌” 文化标识,树立抗癌价值观标杆,让国人肿瘤患者真正获益,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肿瘤学界带来借鉴和参考。
三、整合医学带来的变革与展望
面对上述困境,樊代明院士深刻地指出,整合医学是破解当下医学发展难题的密钥。整合医学并非简单拼凑,而是遵循系统论,将医学各领域最前沿知识理论、临床各专科最有效实践经验有机融合,形成“防筛诊治康,评扶控护生”的立体医学知识体系,恰似将散落珍珠串成璀璨项链,发挥医学最大效能,实现肿瘤患者的“生存突围”。
从“单兵作战”到“联合作战”,整合医学打破传统学科界限,推动肿瘤诊疗从单一学科主导转向多学科整合(MDT to HIM),促进多学科深度交融。这种“技术整合+人文关怀”的模式,让患者在接受精准治疗的同时,获得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支持,正如院士所言:“我们要让肿瘤患者活得更好一些,走得更晚一些。”目前中国抗癌协会正在全面推动MDT 3.0的规范化落地,通过组建多学科整合诊治团队,制定个体化整合诊治方案,推动在中国肿瘤整合诊治指南(CACA指南)的统览下,规范肿瘤预防、筛查、诊断、治疗及康复的全流程工作,最终实现最优化整合诊治效果。
从“对抗思维”到 “共生智慧”,整合医学彻底颠覆了传统肿瘤治疗的理念,代之以“与瘤和解,与瘤共生”的整合智慧。在肿瘤越来越常见、越来越多发的大背景下,我们需要把肿瘤看作慢性病,如同高血压、糖尿病一样,有时肿瘤无法实现根治,这时就需要“带瘤生存”的个体化策略,通过整合靶向治疗、免疫调节、中医扶正等手段,控制肿瘤进展速度,提升患者生活质量。樊代明院士在演讲中多次强调“人体自然力”的作用,即医生的作用不是人体器官的“维修工”,而是激活患者的自然治愈力,而非单纯依赖药物,实现从“疾病控制”升维到“生命维护”。
从“中西有别”到“中西融合”,整合医学大力倡导中西医融合,认为二者应相互借鉴、取长补短。中医与西医是人类医学宝库中两颗璀璨明珠,各有优势与特色。中医注重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,强调人体自身阴阳平衡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,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,运用中药、针灸、推拿等多种疗法调节人体机能;西医则凭借先进技术设备与精准诊断手段,在疾病诊断与急救方面优势显著。在肿瘤治疗中,西医手术、放疗、化疗可快速清除肿瘤病灶,中医扶正祛邪理念指导下的中药调理能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,提高患者免疫力,增强机体抗癌能力,改善生活质量。中西医融合为患者带来更全面、个性化治疗方案,彰显 “合” 的优势。
“上医治国,下医拯患。”整合医学理念,如同DNA双螺旋结构般,让技术与人文、局部与整体、传统与现代形成彼此缠绕的生命密码,在肿瘤防治的战场上演着 “合” 的奇迹,为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持续贡献智慧与力量。
|